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将于9月21日至28日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举行。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顶级赛事首次来到中国、落户上海。8月27日,我和几家上海主流媒体的同行提前走进赛道与场地,去看一眼这片即将与世界同频的水域,也在这里完成了我的第一次上艇。
图说:解放日报记者姚勤毅(右)体验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赛道。
“小白”初上赛艇
9点左右的淀山湖已经热起来了,万里无云,太阳很烈。风不大,水面安静,泛着一层浅浅的碧绿。同行的记者们都选择了八人单桨,有舵手和教练领着,划得有模有样。我却自不量力地主动“申请”了双人双桨。说实话,心里最担心的就一个字:翻。
就在这之前,带我的孙教练笑着说:第一次别碰单人艇,这不是胆量问题,是运动规律问题。他没有堆概念,先让我把手脚和器材“对上号”。脚踏板要绑紧,屁股坐在滑座上,左右两侧是桨架,桨门卡住桨轴——别怕它,它是在帮你把路定住。动作顺序只有一句话,记牢就行:腿、背、手;回来手、背、腿。向前摆的时候,要像同时推开两扇门,双手自然往前,稍微下按,让桨叶立起来,安静地把它放进水里。
前几桨,我把桨往水里砸:下桨太深、抬手又高,节奏全乱,水花都是我自己拍出来的。孙教练在旁边,只轻轻叮嘱了一句:“手低,肩松,眼看前方。”我照做。大概滑出去一百米,忽然顺了——不是更用力,而是把节奏对齐,把自己和搭档对齐。再往后,我开始让双腿先“上班”,艇就像被水托了起来。十桨连贯过去,手里没有焦躁,耳边只有“嗒”的入水声。风从脸两侧擦过去,那一刻,我感到人和水在同一个呼吸里。
图说:沪上记者体验赛艇——八人单桨有舵手。
专业、体贴和仪式感
这片水域已经把“专业”做到细节里。主航道严格按国际标准设置,六条比赛航道外,旁边还有一条副航道,赛前从桥洞进入主航道,赛后回去放松,动线清楚利落。岸边的不锈钢、铝合金消浪设施在阳光下闪着冷光,临时船架区与上下水码头距离被反复推敲过。更让我在意的是“体贴”:这是在上海举办的首个残健融合的国际赛事,残障运动员与国家队奥运选手将同水域竞技。上下水口附近设置了更近的无障碍通道、休息区与卫生间,细节里有尊重,也有温度。专业是底色,体贴是气质,这两样叠在一起,像极了我们熟悉的“上海味道”。
如果说赛道让人心安,那仪式感则让人期待。开幕式将在“水乡客厅·方厅水院”举行,江南屋檐下做一场水陆空同频的城市开场;颁奖仪式第一次走出赛场,移到黄浦江畔的海鸥丽晶酒店露台,外滩夜景成了天然幕布。体育不再是城市边缘的一个场地,而是城市本身的一次抬头和聚焦。想象一下,运动员在江风里展示奖牌,身后是一线江景——那一刻,奖牌上会有水的光,也会有城市的光。
写到这里,我还在回味那一桨的感觉。赛艇的好看、好玩,在于“一起”。一起入水,一起发力,一起抬桨。和划船机完全不同,真水面会给你回应。它告诉你这一桨轻不轻,这一下齐不齐。你不需要喊口号,只要把自己调准,再把自己交给同伴,然后把你们共同的节拍交给水。快并不难,一起快才难;用力不稀奇,省力地用对才舒服。
这场世锦赛的分量,自然也配得上这座城市的地位。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选手会在同一片水面上较劲,把胜负压到以秒计的细节里。看台之外,城市也在参与:更顺畅的接驳、更友好的看台、更丰富的周边、更贴心的“票根权益”。白天看比赛,晚上在朱家角走一走,体育和生活被串成一条可以慢慢走的线。你会发现,办一场好比赛,不只是“把赛办好”,更是“把城市打开”。
感受赛艇,其实很简单
从记者的角度,我愿意替第一次走进赛艇世界的人说一句:别担心“玩不好”“看不懂”。赛艇好看,也很好懂。你会感受到力量,但更会感受到秩序;你会听到呐喊,但更会听到水声。我们的报道意义,也不只是告诉你谁赢了,而是带你看见为什么值得去亲身体验一下,去现场看一看。
从参与者的角度,我会记住今天的风、今天的水、今天教练那句轻声提醒。也会记住淀山湖平静的早晨,以及它将要迎来的热闹。等到九月,等到第一枚奖牌在城心亮起,等到最后一条艇安静地靠回码头,我想,这座城市会再次证明自己:专业,开放,有人情味。
有位同行问我,第一次上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。我想起身上的汗,也想起水面上的风。我想把它概括成三个词:节奏、同步、享受。节奏,是“腿—背—手”这一呼一吸的秩序;同步,是把自己放进团队里,哪怕只有两个人;享受,是在自然里,借助一条赛艇与风和水短暂地达成和解,感到生命在流动。
怎么样正规股票配资,你是不是也心动了?下个月,咱们淀山湖见。
中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