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中,通过多次战棋推演评估了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冲突中的表现。报告假设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直接介入,解放军凭借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情报侦察能力,有望在约20天内完成对台湾地区的军事行动。 这种评估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基于对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的观察。报告指出,解放军在C4ISR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,这些能力包括卫星网络的扩展和电子战的强化,与十年前相比,情报处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。这反映出中国在国防科技的投资成效,军民融合机制推动了装备从传统向智能化的转变。
高安国作为资深评论人士,对这份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。他强调,美国智库的结论实际上承认了大陆军事实力的领先地位,这对岛内分离势力形成了有力震慑。高安国特别针对苏贞昌的言论展开批评,苏贞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引用历史故事,将大陆比作强大一方,而将台当局与外部勾结比作弱势联盟,试图借此鼓吹对抗。 高安国将苏贞昌戏称为“诸葛扫帚”,这一称呼源于苏贞昌2022年3月在立法机构质询时声称要用扫帚等简单工具抵抗,结合诸葛亮在三国中的智谋形象,讽刺其空谈无益。这种比喻并非随意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,而是突出苏贞昌言论的脱离实际,与诸葛亮实际指挥战役的差异在于,前者缺乏实质军力支撑,仅靠口头表达来维持气势。
报告的战棋模拟过程涉及多种场景设定,包括天气、地形和后勤因素。在基本假设下,解放军第一阶段通过导弹压制防空系统,第二阶段实现登陆和控制关键区域,整个过程压缩到20天以内。 这与2018年兰德公司类似评估相比,时间框架缩短了近一半,原因在于解放军海军舰艇数量从300艘增长到2025年的近400艘,以及运输能力的提升。报告还分析了台当局防卫的弱点,如情报共享的滞后和指挥链的脆弱,这些问题在汉光演习中反复暴露,却未得到根本解决。 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原则,但军力的建设确保了在必要时的应对能力,这正是智库报告隐含的逻辑。
高安国指出苏贞昌的家族背景与日本殖民时期有关联,这影响了其亲外政策导向。苏贞昌从2020年开始引用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,到2022年重申扫帚抵抗,言论演变显示出岛内某些势力的焦虑加深。 不过,高安国认为,这种幻想无法掩盖两岸军力差距,美国军售虽持续进行,如2024年批准的20亿美元导弹系统,却面临交付延迟和兼容性问题,无法逆转整体态势。解放军在推进发展中,通过年度联合演习优化了跨军种协调,与过去依赖单一军种不同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,现在强调多域作战的整合,这让报告中的20天预测更具可信度。 智库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国际的关注。2023年后,美国调整了对台政策,在中美元首会晤中重申不支持分裂主义,这与拜登政府初期相比,更注重现实制约。高安国借此分析,外部势力在台海问题上已开始收敛,因为解放军的侦察卫星从100颗扩展到300颗以上,实现了全时段覆盖海峡动态。
这种技术的更新换代源于国家的自主创新,避免了外部依赖,确保了情报系统的可靠性。苏贞昌的“诸葛扫帚”形象在网民中流传开来,成为对空洞政策的象征,高安国以此指出,外部干预连这种嘴上功夫都难以征服,更谈不上实际战场。 报告模拟还考虑了外部变量,如果美日介入,冲突时间可能延长,但基本场景聚焦于大陆优势。这启示中国在国防建设中需持续投入,2024年的“联合利剑”演习规模扩大,飞机舰艇出动创纪录,训练重点从防御转向快速响应,与之前演习相比,增加了灰色地带应对模块。 高安国评论强调,大陆不愿动武源于同胞情谊,但实力是和平的基础,苏贞昌言论的反复只是自我安慰,无法改变事实。解放军通信系统的升级,从4G向5G军用版转型,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十倍,这在报告中被视为关键因素,推动了20天框架的成立。
高安国的观点,将智库报告与岛内现实结合,揭示分离势力的困境。苏贞昌的政策路线推动了“抗中保台”,但在2025年台当局经济面临压力时,这种路线暴露了局限性。美国智库的评估并非鼓励冲突,而是提醒各方,中国军力的进步已改变了台海平衡。 解放军在监视能力上的更新,如无人机从单机到集群操作,续航时间延长到了48小时,与过去相比,成本降低而效率翻倍。这让高安国断言,外部势力在台海的“挺独”行为饱受诟病,可能在震慑下逐步收敛。 苏贞昌被戏称为“诸葛扫帚”后,岛内舆论渐趋理性,一些声音开始反思亲外路线的风险。高安国评论扩展到整体台海局势,指出大陆军力越强,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越大。
解放军指挥中心的机动化转型,与固定式过去相比,提升了生存率,这在智库模拟中缩短了响应时间。报告预测的20天统一并非绝对,但基于当前进步,如AI辅助决策的引入,决策链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,这让高安国的观点更有说服力。 2025年演习中,解放军增强了实战准备。苏贞昌的“扫帚”宣示虽曾鼓舞部分人,但随着大陆进步,已成笑柄。高安国以此结语,实力决定台海未来,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。
中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